雷火竞技首页

当“中配标杆”迎来差评时刻

小编

  而在上周周四,官方公布了新英雄【无漾】的预览、并在此后的周末开放公开试玩时,配音还是赵洋——历时一周的“守望先锋新英雄配音事件”算是告一段落,尽管它的余音尚未完全终结。

  根据设定来看,【无漾】作为【小美】之后新的中国英雄,本来应该在中国市场“发力”一把。然而在上周,角色却在几乎最不应该出错的地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卖点之一的中文配音相当令人不满。

  在观看预览与试玩过后,玩家的不满包括但不限于“中配没有发挥出角色的气势”,“设定根本不符”,“毫无感情”等等,还罗列出了其他地区的【无漾】配音作为对比,玩家们纷纷在评论和弹幕留言呼吁可以重新配音,光官方的预览视频下就可以看到各色评论。

  有玩家发起联名行动,要求暴雪重配,并通过官方反馈渠道集中提交诉求。前暴雪配音导演“Lu小姗”也发文暗讽:“沉默不是选择,暴雪的玩家不是聋子。”

  负责该角色配音的赵洋也在社交平台发文致歉,解释了配音表现不佳的原因,并表示已经主动请辞了后续【无漾】角色的录制。

  而16日暴雪中国发文称:我们收到了玩家们对于《守望先锋》新英雄“无漾”配音的反馈。我们将重新选择配音演员进行录制,力求在18赛季上线时,为大家呈现更加贴合角色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暴雪中国选择“滑跪”,官博下方评论的不满情绪依然高涨——直至今天的新预告出现。

  从此前暴雪中国发布的PV来看,“无漾”最开始的配音存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问题:

  “这配音好像那种一个10岁在吃辣条的广东小孩被父母送去美国留学租房子碰到个四川室友一起住了一年以后的混合口音”这一犀利的锐评出自于OW圈内人,职业选手陈昭宇。

  他的吐槽某种程度上倒也确实反映了这次配音事件的最核心问题:配音与角色设定“不贴”。

  从官方给出的设定来看:“中国的名牌大学内,新的英雄正在纷纷涌现。叶无漾的家庭和五行大学颇有渊源,可到他入学时,却未能踏上家人一脉相承的道路。为了证明自己走的路同样意义非凡,无漾必须直面考验,逆流而上。”也就是说“叶无漾”人物设定上就是一个勇敢做出选择,内心非常坚定的青年。

  然而CV配音却呈现出一个莫名的“肾虚无力感”,人物更偏向反派而不是正派角色,这或许比角色本身少年感的缺失更加致命。

  并且英雄技能来说,“无漾”比较类似活力系英雄角色的DJ卢西奥,配音却未能体现角色的活力,反倒像是应付上班打卡一样无力的中年人,反差之大自然引发不满。

  另一大罪状就是气势不足,颇为滑稽的一点则是,“无漾”在技能演示中有一句“掀起波澜”,但配上气势不足的声音之后,让不少人想起了“经典名场面”中韩红面试的那个波澜哥,如出一辙的音调都上不去,如此相像的有气无力。

  对比同类型游戏漫威争锋中,同样东方色彩浓郁的角色铁拳,他的招牌技能“气贯长虹”就因为结合技能与角色气势深入人心,这也离不开背后CV刘琮老师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的MOSS也是他配的)。

  还有一点不能让玩家们接受的是,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符号十足的游戏角色,其他地区的配音CV哪怕中文不标准,力挽狂澜都是有气势的(这和该角色英配是美籍华人&韩配是中文专业毕业也有一定关系),反倒是中文的力挽狂澜像撒娇一样。

  这仿佛成了国配近年来的一个通病,人人都似乎患了气虚肾亏之症一样,说话轻飘飘的没底气,好像浮萍一样,嗓子眼总是放不开,颇有些做作,如此一来中配总是没什么气势的问题就愈发尖锐。

  熟悉“内情”的一些玩家可能也有类似感受,“无漾”配音本身的确存在很大问题,事件之所以具备远超配音层面的争议和热度。也和处于事件旋涡中心的CV赵洋本人不无关系。

  赵洋作为一名配音演员,代表作包括:游戏《明日方舟》斑点,动画《斗破苍穹年番》魂殿使者、游戏《英雄联盟》新版蝎子、《崩坏:星穹铁道》螺丝咕姆等,从他过往的履历和作品来看,其实不乏一些让人颇有记忆的角色,并不是行业萌新。

  只是对于更多人来说,熟知赵洋这个名字恐怕不是因为这些角色本身的深入人心,而是因为一些争议事件。

  简要概括就是游戏《尘白禁区》在去年一度要更换13名CV配音演员,引起了比较大的节奏,甚至有阴谋论指向了一些配音圈子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

  在众说纷纭时,大家原本的意思差不多都是“不信谣不传谣”,语气较为和善,但赵洋却直接开团了——他的一句“虚拟角色背后是活生生的女演员”,至今在二游某类讨论当中被反复鞭尸。

  曾经《守望先锋》的CV也不是没有经历过人员变动,比如新老麦克雷就时常被拿来讨论:老麦克雷带点痞气的声音让人印象深刻,新的声音会相对憨厚一些,但是技巧和情感方面二者各有所长,不算一边倒。

  换成这次,新英雄无漾在还没给人带来正面印象来就是如此大的“节奏”,问题就非同小可了。

  配音导演的问题也被提及很多,配音导演主要是负责验收配音,了解项目整体内容挑选出适合需求的岗位,总导演也会参与到选声优的工作上——配音不行追责配音导演,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在讨论配音好坏的一个焦点,乃至被认为是“洗地”的怪谈。

  从舆论的观察来看,这次事件锅在“配音演员还是导演”的两边声音都不小,整体看来,尽管赵洋本人的声线和游戏角色并不搭调,配音表达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但配音导演没有经过仔细严格的审核,就急匆匆把人推出来,同样需要“背锅”。

  更有略显离谱的“阴谋论”表示,正因为OW的中配在所有的中配游戏里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好,此次配音争议事件给OW带的热度可不是一星半点,连二创都活跃起来了,是不是有借机炒作之嫌,毕竟俗话说得好:黑红也是红嘛。

  在海量的评论当中,有“舅舅党”爆料称,配音人选上的争议实际也源自于一些骚操作。

  有传闻称,“无漾”原本确定的CV配音演员是马正阳,甚至都已经配好了部分内容,但因为是暴雪中国的高层更偏好而“空降”了赵洋,最终更换——今天官方新PV的释出,救火者正是马正阳。

  这里又涉及到配音圈子鲜明的地域特点。与影视圈类似,中配圈按照地域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京圈”和“沪圈”。北京相对来说以影视剧为主,上海游戏方面的业务更多(例如本次事件的争议人物赵洋被认为是“沪圈CV”)。

  当然,这些略带捕风捉影的讨论也不是本文想讨论的重点。只是在这之外,同样引发过不少讨论的还有CV“角色红利”化。

  比如国内的配音演员里,有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专业资质,他们不但没有去进一步打磨配音水平,反倒更擅长靠着角色红利直播,“饭圈化”也早见端倪。

  这样的做法和博流量之举也伤害到了一些本就低调的配音演员,毕竟大部分配音都是专业出身,平时都很低调不会到处招风。少数非专业CV却很有可能影响到行业形象。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CV产业风气比较成熟的日本,他们就特别强调不要把角色和CV联系到一起,在这方面,当画风变成“绑定游戏角色然后去B站当皮套人赚钱”,“当UP主做自己角色的二创”这类现象,就显得颇为诡异了。

  当涉及到文本翻译时,中英文转换翻译质量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生硬的直译、不接地气的表达、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短句,往往都会很影响配音效果。

  比如此次的“无漾”角色的一些台词,有网友就吐槽称:什么叫“这招可是我的拿手好戏”,什么叫“你最好带了换洗衣物”,什么叫“水流护你,快去翻江倒海?”

  网友自己就给出了一眼就更适合的翻译版本:“见识下我的看家本领”,“准备好变落汤鸡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方面来看,文本翻译方面的锅,也不比配音演员要小。

  这里面《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COD 19)中中国干员子墨的那一句“天哪,这是接近的”成为了各种意义上的典型负面教材,集合了“译制腔”、“粗暴直译”、“不说人话”等一系列特征,让玩家对中文配音的好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一些好笑梗通常很难跨越语言的壁垒,这时候翻译老师就要在归化和异化中做出选择。即使是原创一个新的笑话,也可能和画面上的人物很不匹配。

  如果文本的写作者在创作中考虑到配音的问题,在写作时能够将自己代入配音演员的角色来念自己写的台词,通常会被自己尬到。而当你将台词改得自己念出来都不尬的时候,最终配出来的效果就会好很多。但这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对写作者的要求,以及要投入的精力。

  此外,中文配音在情感表达,节奏把控上,与源语言(如英语)的表演风格很多时候会产生冲突,造成违和感。

  通俗来说,好配音就是让玩家能够身临其境,角色的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感觉到,生活中我们就是这么说话的。

  CV森中人就谈到配音给人“违和感”的原因不光在于演员的表现或者语种,而在于游戏整体的文化气质:“毕竟二次元游戏是日本文化内核的作品。它里面角色的表演方式,表达的东西,都是日式的。”

  “比如那种典型的“妹系”角色,说话甜腻腻的,平时的动作也完全是日本小姑娘的样子。“这种情况在中文语境中存在吗?我们的妹妹不会这样,即使有这样的也不会做那些动作。”“结果中文怎么配都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还有一点则是游戏配音也不可以按照日常对话那么念台词,导演需要指导演员调整声调、音色、音高、念白情绪、吐字发音等细节,而且往往还需要游戏策划进棚参与录音,确保配音与游戏内演出效果相融洽。如果配音导演也业务不精,或者游戏策划没好好进棚指导,那么配音成果大概率不理想,游戏内演出效果不佳,给玩家的感受就是违和、尬。

  有的配音员可能在配音其他方面的题材时,能够很入戏的去配音一些好的角色和内容,但是在配音游戏题材的内容时,却往往让自己之前的配音模式占了上风,同样会有一定的影响。

  而大多数的游戏题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其实他所需要的配音一定都是不能过于正经的,因为正经就会对受众有一种不够放松的感觉,也与游戏本身想带给受众轻松愉悦的观念不吻合。甚至于在配音工作中的身体动作上也会有不同的区别,需要随性一些性格和碎动作比较多的人物就不能够板正绷直了进行录音,反之同理。

  对白一定要使用严谨的普通话也是一大问题,因此在所有中文配音作品中都会给人一种太过刻板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用人们常说的说法叫做“翻译腔”——说白了就是,平时我们不这么说话。

  不能忽视的还有玩家在接触到游戏本体或外语配音后,对角色的声音形成固有印象,中文配音很难超越或者打破这种期待。

  其实不光是游戏,放在影视、动漫很多作品中同样也是如此,一方面可能是配音本身质量不达标,另一方面更多是因为你本身已经先入为主地习惯了某一种声音,再去听中配/原生就会显得很奇怪。

  而在此次《守望先锋》“无漾”事件中,当角色本身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时,玩家对于中配本身就会寄予更高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期待,一旦不符,争议便会升级。

  本质上来说,OW本身中配的出众质量,和此前与中国相关的角色“小美”形象和配音的出彩对比,落差感和难以接受的程度就会被进一步放大。

  以前,游戏玩家们并不在意游戏里有没有中文配音,甚至也不习惯听中文配音。就好比人们看进口电影,宁愿看字幕,也不愿意看译制版。

  但情况已经在发生变化,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玩家群体数量的爆发,加上近年来国产游戏和海外大作的相互作用,都导致了中文配音的需求大爆发。“怎么做中配”已经是诸多游戏大厂和配音工作室“甲乙方”双方都需要重视的问题,机核播客也多次讨论这类的问题。

  在游戏配音的工艺流程上,由于保密协定和流程方面的原因,到了配音演员上手录制配音内容时,往往已经是游戏的后期部分,并且通常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时候配音演员是无法直接看到游戏画面的。

  这也让游戏的中文配音会有一些先天的劣势,比如之前的《古墓丽影:崛起》,因为保密协议的缘故,杨梦露老师在给劳拉配音的时候甚至连画面都看不到,只能凭想象看着台词配音。

  森中人也谈到:“比如《生化危机:村庄》Demo里展示的那个场景。可能录的时候根本看不到画面,只给你一条文本,一条语音。大概能从内容推断场景里有几个人,和谁在说话,但是演员不知道角色是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

  “屋子有多大,光照如何,氛围是否紧张,角色有多疲劳,画面镜头是怎么调度的……这些都说不准,所以很可能有细节不太对的地方。”

  奇想天外公司的负责人彭博此前表示过:“我挑演员的时候,最好这个演员本人的气质符合角色的气质,这样,他(她)在塑造角色的时候,负担就会小很多,不会跳脱出角色,而且,他(她)本色的、个人特点的东西就会加进去,会为角色增色。”

  配音导演往往会充当演员和客户(比如游戏厂商)之间的桥梁,涉及到与客户沟通、挑选演员以及在录音棚盯戏等等。除了个别厂商明确指定的,他们大都会在行业内各个工作室中挑选合适的演员。

  像此次“无漾”配音的争议事件,也有不少网友指出,暴雪原本的配音导演被换,也是助推事件风波升级的导火索之一。

  好的中式配音一直以来都是业内所不断探寻追求的内容,一般来说,需要根据游戏的风格、时代背景等环境文化因素,来设定最佳的配音风格,必要情况下甚至会加入些许的方言或口音。

  这也是为什么“战地4”的轶事常常会被拿出来说的原因——据说游戏中的中文配音是一群留学生花费了一天时间在室外喊出来的,玩过这款游戏的玩家就知道,游戏中的中文配音可以说相当“接地气”。

  考虑到战地系列本身就是注重大战场风格的战争游戏题材,这样看上去并不专业相对原始和粗犷的配音反倒剥离了那种在办公室念稿子的乏味感觉,毕竟在战场上肯定要喊出来,没有所谓的“技巧”才能有真正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优秀的本地化能让玩家不用分神看字幕,解放精力,而大大提升沉浸感。在中配已经先有量变的当下,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像早前《守望先锋》和《赛博朋克2077》这样的质变,先有量后有质,放在中配这个话题上,也能算是真理。雷火竞技